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三味 | 一词一世界,一书多视野——《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书心得(文/樊永仙)

樊永仙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3-06-25


栏目引言




“三味”者,何谓也?或曰“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品类不同,却各有滋味;或曰“三余”之别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一世光阴短,读书难忘;或曰“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平淡生活,书添余香。本公众号现推出读者专栏“读书三味”,亦有此意,于繁杂中找真趣,于阅读中增智慧,于书写中得深味。祝大家都能体会到读书三味!




一词一世界,一书多视野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书心得



作者:樊永仙,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



没有哪一个词是一座孤岛(Partridge,1961),每一个词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符号,也和其他词汇相互联系,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魅力、包罗万象的世界。作为语言之基的词汇对比研究,让我们开启一次“文明趋同,文化求异”的探索之旅。

 

五月下旬的一天,有幸加入了为期一个月的“第70期我来读文献”活动。很喜欢这本书的题目和内容,似曾相识的感觉,当即就决定要好好读一读。我读研时做的毕业论文是“交互和偶然词汇习得实验研究”,后来也从事过词汇教学。于是,迫不及待地从网上购买了纸质版书籍,如邵斌老师在书中所言,“书”确实是经历了语义扩大,所以在这里我使用书的“回溯语”或许更恰当一些。书的颜色我是再喜欢不过的,很柔和的淡淡的绿色,正是春天万物复苏的颜色,和外研社的笔记本简直不能再配。



在阅读开始的前几日和后续阅读中,我陆续下载研读了邵斌老师和他与合作者的一些论文,很多都是词汇学研究的,构成了一个词汇学和语料库的知识体系:从《中国理工科高校校名英译的实证研究》(2007)、《汉语借形缩略语探析》(2008)、《英语“逆向首字母缩拼词”研究》(2009)、《流俗词源的认知阐释》(2010)、《从回溯语看当代语言的演进》(2010)、《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新词认知语义研究——以“碳族复合词”为例》(2012)到《基于语料库的新兴词缀研究——以英语“-friendly”为例》(2014)、《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词缀语义韵考察》(2015)、《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不规则动词演变的可视化研究》(2016)、《英语强化词的构式搭配分析及其可视化研究》(2017)、《西方媒体视野中“一带一路”形象的语料库探析》(2018)、“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diachronic variation in a bunch of noun: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ccount”(2019)以及一些关于词汇、语义、认知和语料库的述评和访谈。可以说,《英汉词汇对比研究》是邵斌老师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他将英语词汇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系统地融合在一起,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采用对比研究法、定性和定量方法以及语料库研究方法,对英汉词汇形态构词和语义特征进行对比,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视角下,英汉词汇的差异性比较。



脉络清晰,研究严谨


这本著作介绍了对比研究的不同方法,梳理了英汉词汇对比国内外的著作及论文,使读者对词汇对比研究有大致的了解。本书研究的突出之处有两点,第一是从理论语言学视角来深化研究语料库获得的数据,做到有理有据;第二是“知其然也探其所以然”,本书不只是呈现英汉词汇在形态和语义上的差异,还进一步解释概括其差异成因,分析条理,举例翔实。

 

在第四章和第五章这两个主体章节,邵斌老师对英汉词汇形态和语义详细对比,既参考了国外词汇研究专家的著述和翔实案例,也有我国汉语词汇学者的研究发现,加之作者之前的学术积淀,从术语解释、理论界定、分门别类到个例分析、数据统计、归纳总结,用系统的条理清晰的方式逐一展开,比如词汇形态对比,分别探讨了派生、复合、转类和缩略英汉构词对比。在词汇语义对比章节中,又围绕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将词汇内部成分关系和词汇在句法中的组合关系由内及外逐层分析。既有可读性,又有易懂性。

 

第六章“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英汉词汇对比”让读者将零散的词汇对比自下而上找到了研究理据。也可以说由浅及深,由实际到理论,让抽象的结构语言学、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变得有血有肉。

 

在本书的第七章,邵斌老师介绍了词汇对比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词汇的不断发展,人文科学范式向“数字人文”的转型,研究方法也推陈出新,借助于大数据和语料库,依托于文化组学视角,探索新的内涵义和外延义以及历时发展中的异同,大规模的词语数据也能揭示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演变极其发展趋势(P236),同样,词汇研究也将大放异彩。在大数据时代,传统人文分析要与数字人文相结合,细读需要与远读相结合(P241),将词汇对比延伸新的文化对比研究视角。

 

本书兼顾理论研究和实例举证,通过翔实的例子和微观的个案使理论在阅读中不知不觉映入脑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比如Mc-的语义演变(P232)。从经典传统理论研究走向网络时代词汇变迁,将词汇研究与大数据、语料库相结合,增强了读者探索浩渺词海的动力。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和影响远远超过词汇知识框架的搭建、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新兴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它对我的影响是多元的,包括对词新的认识、对教学科研方法新的探索和新的读书习惯的养成。



词海茫茫,词趣多多


这本著作让我以新的视角通过“词”认识世界,尤其是英汉词汇带给我全新的文化、哲学、认知和心理方面的知识引领。词汇的变化折射出了现实世界的变迁,旧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新词如雪花乱飞,让人猝不及防。借助认知语言学、词汇类型学视角以及本书的一些相关概念和理论,它们突然又变得乱中有序了。词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结构化网络,在认知中起重要作用;词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灵动鲜活的。或许一个词会让你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桃花源,也会衍生出一系列可供研究的话题。读这本书增加了我对语言学理论和词汇研究术语及词语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的敏感度,也激励我进一步致力于发现我国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



以读促学,以读促思

以读促研,以读促教


在阅读本书时,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和概念介绍,我会结合后面的参考文献去查阅。比如“平行语料和可比语料库”“转类和兼类”“语义韵”“回溯语”“类词缀”“构式化”,围绕本书的各个章节,厘清这个章节所包含的相关性内容。比如本书的第四章的“整体部分复合词”在三章的内容里都有讲到,但采用了不同的语言理论框架,可以从词内成分的语法关系进行分类比较,也可以从词的聚合关系探讨其认知意义。因此,在读书时,会逐渐系统化一些理论框架,挖掘不一样的研究视角。词汇对比研究的研读也将有益于自己日后的词汇教学、翻译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循序渐进,受益良多


边读边做笔记和单纯阅读有着天壤之别,而大家一起阅读打卡和自己阅读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这次的“我来读文献”活动让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甚至对一些因感兴趣而多读了几遍的内容及位置都熟知于心。当回看之前的内容而豁然开朗时,那种快乐是溢于言表的;当克服了自己的惰性,精读完此书,心里莫名的兴奋。

 

这次阅读活动,我按照阅读群章节安排和问题反馈时间来计划自己的读书进度,做了2万多字的读书笔记。事实上,这些笔记也是日后自己搞相关研究可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笔记的形式逐渐多样,从最初几天的手机拍照,到后来的截图取字,还会使用幕布增加思维导图。笔记方法更清晰和富有逻辑,笔记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增进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逐渐形成自己对于词汇的知识网络结构。

 

感谢这个线上读书群,让有着共同兴趣的老师同学聚在一起,互相促进,相互学习。虽未谋面但倍感亲切,虽然大家读书的进度有一些差异,读书领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相信和我一样,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感谢邵斌老师和高原老师对读书阶段思考题和问答环节的解读,邵斌老师的语音解答很自然亲切,态度谦虚,治学又很严谨,会启发大家从问题中挖掘研究的新视角,如同导师在和学生探讨一个学术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要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多维度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定会发掘出更多的词汇共性和特质,也将折射出更多的文化、哲学、认知、心理异同,彰显词汇蕴含的魅力。


“读书三味”栏目征稿说明

欢迎广大外语教师、硕博研究生读者撰文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广大外语读书人分享交流!


征稿范围:针对外研社近年来出版的外语学科类(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翻译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国内作者原创学术专著的读书心得。

语言:中文

字数:2000—4000字

投稿邮箱:research@fltrp.com

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投稿,被选用后即在本公众号“读书三味”栏目发布,同时作者可获赠“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图书两部、便笺一册。


温馨提示

邵斌教授所著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一书已于2019年12月由外研社出版,欢迎大家购书阅读(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或在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


读书三味栏目文章


读书三味 | 语言的背后:民族、文学和语言(文/汪静静)

读书三味 |《中文小说英译研究》读书心得(文/张雅雯)

读书三味 | 绿色心声,不止于田园——读《田园诗》有感(文/慎丹丹)

读书三味 | 重新“认识你自己”——《身体》读后感(文/屈亚媛)



相关阅读

新书推荐 |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KT微话题 | 英汉词汇的“异”与“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